■文/王丹 制圖/曾卉
北宋最強伯樂
狂推30+頂流賢臣
70歲還在工作
從寒門學子到“鐵面御史”
看趙抃的模范打工生涯
逆襲劇本拿穩(wěn)
1008年,浙江衢州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子里誕生了一位“黑臉”男主——趙抃。雖然祖上混過體制內(nèi),但到他這代已經(jīng)窮得只剩DNA里的學霸基因了。父親早逝,全靠媽媽和大哥共同撫養(yǎng),家境直接開啟“困難模式”。
1034年,趙抃以優(yōu)異的成績考中乙科進士,從而步入了仕途。由于工作剛正不阿、鐵面無私,趙抃被舉薦為殿中御史,一路升職加薪,開始名動京師。
看到這里,是不是覺得他的故事和“包青天”很相似。沒錯!后世說書人搞了個“縫合怪”——把趙抃的“黑皮”屬性+剛正人設(shè),全打包塞給了包拯!真實歷史上的包大人其實是白面書生,而趙抃才是真正的“黑臉”,他膚色黝黑,宛如鐵面,加之“彈劾不避權(quán)幸,聲稱凜然”,被人稱作“鐵面御史”。
與周敦頤不打不相識
趙抃不僅自己清廉到發(fā)光,還瘋狂給朝廷安利人才——周敦頤、蘇洵等三十多位頂流賢臣都是他蓋章認證的!
1060年,43歲的周敦頤(沒錯,就是寫《愛蓮說》的那位)空降江西虔州(今江西贛州)當通判,頂頭上司就是趙抃。
在此之前,趙抃曾收到反映周敦頤沽名釣譽、不務(wù)實功的舉報,趙抃本來想拿周敦頤開刀的,由于告密的人拿不出具體證據(jù),趙抃只好當面訓斥幾句了事。從此,周敦頤給趙抃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。
周敦頤沒有因趙抃對自己的態(tài)度而罷工,仍然勤勤懇懇、任勞任怨,很快在同僚和百姓中樹立起了良好的聲譽與形象。趙抃經(jīng)多方考察后,不但覺得周敦頤品行一流,為官清廉,而且辦事能力超強,幾乎是個無可挑剔的大才,于是多次向朝廷舉薦周敦頤。
真是不打不相識,趙抃與周敦頤從此成了莫逆之交。他們惺惺相惜,志同道合,工作中互相支持,使虔州的工作迅速出現(xiàn)了新的局面。周敦頤還在趙抃的支持下創(chuàng)辦了該地區(qū)歷史上第一所書院——濂溪書院。
兒子落戶衡山
趙抃一生兢兢業(yè)業(yè)工作,第二次出任杭州市長時,已年近古稀,妥妥大宋模范打工人。
在趙抃的晚年,蘇軾寫了一首《趙閱道高齋》詩,對趙抃勤政廉政的一生作出總結(jié),字里行間充滿了對趙抃深深的敬意與真誠的贊美之情。
趙抃在位時無暇游覽大好河山,退休后在兒子趙屼的陪同下,遍游江南名勝,并來到衡山縣第六都城前(今嶺坡鄉(xiāng)城前村)授徒講學,受到當?shù)厝说臍g迎和好評。他還把三兒子趙峴改名趙棠,過繼給在衡山的堂弟趙紀為子,這一支后來發(fā)展成為了衡山大家族。
元豐七年(1084),趙抃逝世,享年76歲,追贈太子少師,謚號“清獻”。衡山趙氏將其講學之處,建成“趙抃書院”,明嘉靖年間,更名“清獻書院”,又名“城前書院”。民國時,趙氏三忠中學(現(xiàn)衡山四中)創(chuàng)辦于此,延續(xù)千年文脈。
編輯:王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