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文\圖 通訊員鄧前程
自南岳衡山有祭祀活動以來,梵音古道便是從南岳小鎮(zhèn)通往南天門的重要通道。2017年,這條古道經(jīng)網(wǎng)絡(luò)投票正式定名“梵音古道”,因其禪意與音韻之美脫穎而出。
清晨,筆者獨自從景區(qū)大門右側(cè)踏入古道?;◢弾r上的“梵音古道”四字金光熠熠,指引著啟程的方向。下坡幾步,一池碧水映入眼簾,湖心石上篆刻的“梵”字倒映天光,一只長尾鳥悠然停駐,梳理羽毛。湖畔藤蘿掩映處,半臥一尊石佛,傳說為唐代懶殘和尚化身。鳶尾花靜待蝴蝶,睡蓮舒展圓葉,晚春的溫潤在此悄然綻放。
▲梵音谷瀑布。
沿石階上行,溪澗穿行于松林間,斑駁陽光灑在淺紫鳶尾與火紅杜鵑上。谷中石壁鐫刻“趙澗”二字,澗水沖刷石床,光滑如鏡。前行數(shù)百米,一座拱橋凌空橫跨峽谷,橋下百米水簾飛濺,墜入絡(luò)絲潭。橋上游客歡笑留影,潭水映出金剛舍利塔的倒影,虛實相生。
▲華嚴(yán)湖。
華嚴(yán)湖,這里原本只有一處水潭,歷來被朝圣的香客當(dāng)作放生池。1955年重修后,華嚴(yán)湖成為南岳的重要水源。
如今,這潭碧水如鑲嵌在南岳大山中的一顆最美的明珠。湖畔杜鵑如火,拂面如吻,令人沉醉。水灣深處的“水葫蘆”觀景臺新修木欄,湖光瀲滟,桐花簌簌,暗香浮動。游人匆匆拍照離去,卻不知最美的風(fēng)景已在駐足間流逝。
山勢漸陡,懶殘和尚的銅像立于石壁下,手持木棍煨芋,超然之態(tài)栩栩如生。上方不遠處的樂道亭內(nèi),鐫刻著黃庭堅書寫的《樂道歌》:“世事悠悠,不如山丘……”似乎道盡禪機,卻難真正指點迷津。世人多為名利奔忙,偶得閑情入山,亦難逃追趕未知風(fēng)景的執(zhí)念。
古道旁民居錯落,雞犬相聞,青石板路隱現(xiàn)于新舊房舍間。山谷清幽,眼見著原本應(yīng)是層層的梯田,如今已然退耕還林。道路左下方草叢半掩之中,一個高達4.2米的巨幅“?!弊质膛P在一方巨石上,據(jù)《南岳志》考證,此處石刻應(yīng)作于明代萬歷年間。它也是南岳單字最大的摩崖石刻之一。
▲石刻“看山一半”。
小石橋下流水潺潺,路左一塊半露出地面的覆船形石頭上,刻著“看山一半”四個楷體大字,另附行草所書五絕一首:“未窮峰頂勝,山色恰平分;欲上南天路,還須出半云?!甭酚覀?cè)的兩塊石頭上,一塊刻有“半嶺佳氣”,另一塊刻有“中藏有素書”“迎新橋”。此處原有一座半云庵。有無名僧詠《半云庵詩》:“半酒半詩堪避俗,半仙半佛好修身。半間房舍云分半,半聽松聲半聽琴?!笨上?,半云庵于1987年倒塌,如今,游人只能在這松濤與流泉聲中,回味這首《半云庵詩》的妙韻與意趣了。
半云庵上的鄴仙谷中,金黃的棣棠花開得含蓄而嫻靜,粉白的桎木花與艷紅的杜鵑從巖縫里招展出身子,木桐花落入山澗,順流而下。道旁巨石壁立,泉水從石縫中緩緩滲下,漫過路面。數(shù)棵參天的松樹下,一塊數(shù)丈見方的巨石橫空而出,被另一塊石頭撐住,道路就從巨石下方穿過。這一天然的石洞,卻是遮陽避雨的好地方。
▲煙霞仙境的“壽”字石刻。
麻姑仙境中幽谷清泉,流水潺潺,別有洞天。再拾級而上,眼前豁然開朗,一處精致的園林躍然眼前。煙霞仙境更見幽深靜謐,“慈航石”“兜率石”“薜蘿深處”“煙霞仙境”“眠云漱月”“?!薄皦邸钡裙糯?,為這處“天螺曬衣”的勝境平添了更多人文底蘊。而鄴侯李泌曾在此筑室隱居,夜聞懶殘誦經(jīng),分得半芋而成就十年宰相的傳奇故事,更是讓人心馳神往。
▲鄴侯書院。
古道終點鄴侯書院古柏參天,藤蘿漫布,不少遠道而來的學(xué)子與家長在書院中虔誠敬香,祈求文星保佑金榜題名,建功立業(yè)。書院石柱刻聯(lián):“九千丈云山不改,憑欄細認(rèn)古煙霞”,以時空景物的虛實,扣動人們心中對“澄懷觀道”的向往。
梵音古道起自梵音湖邊,穿梭于幽谷深林與流泉繁花之間,止于鄴侯書院。北禪南來的第一人懶殘和尚在古道上留下了諸多神奇的故事,鄴侯李泌在他的點化之下,以出世之心,創(chuàng)入世功業(yè),留下一段曠古佳話。
世人念念不忘的是“三千年讀史,不外功名利祿”,無數(shù)人來到南岳,期待能如李泌一樣,邂逅一位極高明覺者,點化迷津,達成心愿。而多數(shù)人不知道的是,懶殘的出現(xiàn)只是一種機緣,李泌的成功,關(guān)鍵在于其自身的修為。就如游人立于古道之起點,不經(jīng)這一步步行來的歷程,又何來對這一路山水的會心交融,對這一路艱辛的切身感悟?紙上得來終覺淺,只有躬行入世,紅塵練心,而后才知“九萬里悟道,終歸詩酒田園”的美好。
編輯:王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