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观看成人毛片A片入口少,精品无人码麻豆乱码1区2区,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免费麻豆,小sao货水好多真紧h国产

我的位置: 首頁 > 文旅
朱陵后洞:道教秘境與摩崖石刻的奇妙邂逅
發(fā)布日期 : 2024-09-29 11:32:48 文章來源 : 衡陽晚報

  ▲朱陵后洞(明繪本)


  ▲朱陵后洞舊照


  ▲現在的朱陵后洞


  ▲合江亭

  ■衡陽晚報全媒體記者張文凱

  在衡陽八景中,最容易被人忽視的是朱陵后洞。

  我從小生活在衡陽城北,在石鼓公園內游玩過不下十次,只知道在東側的角落里有這樣一個洞穴,一直有鐵門鎖著。直到2006年衡陽市重修石鼓書院后,我才第一次得見真容。之后,更是奇怪:它為何能夠躋身衡陽八景?

  這個洞很小,最多只能容納兩個人。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參觀了朱陵后洞后,在日記中寫道:“(合江)亭南崖側,一隙高五尺,如合掌,東向,側肩入,中容二人,是為朱陵洞后門?!?br />
  一

  唐朝,一個將道教尊崇至極的時代,修仙問道成為一種時尚。

  這個洞,早先應該是寂寂無名。直到唐天寶年間,來了一名叫董奉先的道士,在此處煉丹,因而得了仙洞之名。

  傳說此處有洞直通南岳紫蓋峰下的朱陵洞,也就是現在的水簾洞。朱陵是炎帝的別名,炎帝曾在水簾洞巡游、居住,水簾洞被稱為朱陵前洞,石鼓山的山洞則稱朱陵后洞。

  朱陵洞是道士們修行的洞天福地。唐朝國師司馬承禎在《天地宮府圖三十六小洞天》中記載“第三南岳衡山洞,周回七百里,名曰朱陵洞天,在衡州衡山縣,仙人石長生治之?!碧菩谶€派朝廷內史帶領道士們趕往朱陵洞的投龍?zhí)都漓搿?br />
  直到現在,衡陽民間一直有個傳說。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個人從衡山到衡州來賣豆腐,由這個洞出入,來回一百里的路程,只一個上午就可以往返。這更為朱陵后洞平添了幾縷神秘。

  董煉師是個真實存在的人物。他因修煉九華丹法聞名于世,尤其在衡陽及其周邊的名氣很大。他常用藥物為人治病,不收酬資,只要酒喝,酒后則醉臥街道溪谷邊。傳說他服氣養(yǎng)生,辟谷不食達一年之久,八十歲的時候仍然是健步如飛,人們都尊稱他為“董煉師”。

  天寶四年(公元745年),李白為了滿足杜甫的求仙問道之心,帶著杜甫去了東蒙山,拜訪隱居在那里的董煉師和元逸人。元逸人就是元丹丘,是李白的道友。多年以后,當杜甫客居岳陽回憶起自己年輕時與友人共同游歷、訪道的這段往事時,于公元768年揮筆寫下《憶昔行》。詩的最后一句:“更討衡陽董煉師,南游早鼓瀟湘棹。”表達了自己南下瀟湘尋訪老友的急切心情。

  山在后,水在前。董煉師一人獨居,洞內一幾一榻,洞外置一座煉丹爐。人世間諸多紛擾全部拋之腦后,一人獨享一江秋。這是許多文人雅士夢寐以求的生活。

  二

  唐宋以來,許多詩人墨客來石鼓山作賦吟詩。

  韓愈來了!韓愈絕非首個打卡石鼓、曬詩炫賦的網紅,但他絕對是那個影響力爆棚的超級“大V”。他的那首《合江亭》一出手就炸裂全場,熱度千年不散,成為中華詩詞歌賦的“不老神話”!

  公元805年秋天,被貶為廣東連州陽山縣令的韓愈獲得赦免,改任江陵府掾曹,于是他北上赴任途經衡陽。聽聞此事后,當時的衡州知府鄒君大喜,在石鼓山上的合江亭上盛情款待韓愈。站在合江亭上,韓愈身姿挺拔,衣袂隨風輕揚。他的目光穿越層層迷霧,落在那寬闊無垠、奔流不息的江面上,心中頓時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豪情與感慨。此刻,他仿佛與天地同呼吸,與江水共命運。手中的酒杯輕曳,酒香與江風交織在一起,靈感如潮水般涌來,韓愈揮毫潑墨,一氣呵成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《合江亭》。詩中,他描繪了江面的壯闊與美麗,抒發(fā)了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,尤其是那句“瞰臨渺空闊,綠凈不可唾”,更是將他內心的震撼與敬仰表達得淋漓盡致。

  “石鼓雙江水,昌黎一首詩”!自韓愈游石鼓留詩后,許多文人墨客爭相來此“朝勝”。

  公元1172年,南宋杰出詩人范成大前往桂林任職時路過衡陽,他追隨韓愈的腳步來到了石鼓山與石鼓書院。他站在合江亭上凝視腳下,只見蒸水與湘江在此交匯,波光粼粼,水勢浩蕩,不禁心生感慨,化作了一首流傳千古的《合江亭》詩篇。他將眼前的石鼓山比喻為春秋時期勤王救主的霸主,威嚴而莊重地屹立于天地之間,而那些匆匆匯合的蒸水與湘江,則被他形象地描繪成急于投奔霸主之下的諸侯,帶著各自的故事與力量,共同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江河畫卷。

  在衡陽地方志書中輯錄的四十余首寫合江亭的古詩,有九成是步昌黎韻而作。

  南宋末年抗元名臣、民族英雄文天祥也來了!1273年10月,身為湖南提刑使的他受命坐鎮(zhèn)衡陽,圍剿平亂。衡陽這一方山水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。他多次來到石鼓山,登臨合江樓,寫下《合江樓》兩首律詩。在《衡州上元張燈記》中,他稱贊衡陽老百姓務本而勤勞,雖然節(jié)儉但生活并不匱乏,社會風氣更是淳樸厚道。還有張籍、呂溫、杜荀鶴等文壇名士,他們都用詩抒發(fā)了自己登臨石鼓的獨特情感。在他們的眼中,石鼓山不僅以石為奇、以洞見巧,更是以詩取勝。這些歷代到此游覽的名人留詩,被后人鑿刻在朱陵洞內外,或刻在石鼓山東西兩面的懸崖處,于是有了“朱陵洞內詩千首”的美名,成為衡陽八景之一。

  多數石刻在歷史的風吹雨打中消逝,如今僅保存有唐宋至明清的摩崖石刻30余處,主要集中在石鼓山西面約40米長的山巖上。2011年1月24日,石鼓摩崖石刻作為石鼓書院的組成部分(含石鼓石院)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
  今天,當我們再次漫步于“朱陵后洞”前,凝視那些斑駁的石刻,心中涌動的不僅是對往昔文人風骨的敬仰,更有對文化傳承責任的深刻體悟。這些石刻,不僅僅是石頭上的詩篇,更是穿越時空的情感紐帶,連接著過去與未來,讓每一個駐足于此的靈魂,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鳴。
人閱讀